推广 热搜: 家庭教育  幼教  家庭  教育  初中  知识  教育资讯  高中  学习  小学 

大家这一代爸爸妈妈,需要深刻检讨!

   日期:2024-12-14     来源:www.laomaji.com    浏览:599    
文章简介:改变大家的交流模式文/ 彭小华,独立学人,最新翻译出版《最好的告别》有人哀怨异地的子女疏于联系,有人沮丧同孩子话不投机,常常说不上几句话就会吵起来,闹得不欢而散,一个相当常见的现象是,有水平的交流罕见,孩子对爸爸妈妈的状况,特别是情感、精神...

改变大家的交流模式

文/ 彭小华,独立学人,最新翻译出版《最好的告别》

有人哀怨异地的子女疏于联系,有人沮丧同孩子话不投机,常常说不上几句话就会吵起来,闹得不欢而散,一个相当常见的现象是,有水平的交流罕见,孩子对爸爸妈妈的状况,特别是情感、精神、价值观、思想认识少有关注,不有兴趣有之,不屑一顾的也不少; 在个人信息披露方面,对爸爸妈妈搞选择性通报、谎报的状况不少见,有些搞坚壁清野,预防爸爸妈妈了解我们的交往、工作、困惑、痛苦、考虑,有些青年对爸爸妈妈封锁社交账号,有些干脆把爸爸妈妈踢出朋友圈……

大家只有一个孩子,大家恨不能为把心掏给孩子,大家感觉自己付出了所有,但,大家感觉付出不被理解,关心不被赏析,好意常常遭到冷遇。

有人感慨这辈独生子女自私自利、亲情冷漠。问题看着无解。

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是简单而容易的归因方法,但悲观、虚无并不解决问题,更不会降低痛苦。不舍弃、不气馁,从反省、省思、改变自己开始,倒大概促成与孩子关系中互动方法和成效的改变,知道和亲密程度的提高。

关系的好坏与交流的好坏成正比。就我察看的几十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状况看,大家同孩子的交流方法常见存在问题,概括地说,当孩子成年将来,大家没了解地意识到并承认孩子已经长大了,并相应地改变交流模式,而仍然沿袭大家习惯的对待婴儿、儿童、少年的方法对待已经成年的子女。

不少爸爸妈妈在同成年子女的关系中,仍然取居高临下的视角和交流方法,事无巨细,处处关心、介入、干涉、教育、指挥、控制。

大家这么做的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基本上是无意识的。大家潜意识里当然地感觉大家有生活经验,大家不只了解什么是成功和成功的生活,大家还了解通向成功的最便捷、最保险的路径。因此,大家恨不能把我们的生活经验、思想认识移植到孩子的头脑中,大家自觉不自觉地期望充当孩子的生活顾问、教练,大家甚至恨不能赤膊上阵。

大家仿佛比孩子自己更了解他们的饥饱冷暖切身利益,大家坚持要他们同意我们的爱好、习惯、生活方法,大家的价值观、思想认识自然是好的是正确的,因此,他们采纳、奉行不就好了吗,不就没挫折、一帆风顺了吗?

假如孩子的想法和大家不同,当然孩子是错的,“我吃过的饭比你吃过的盐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大家当然要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大家的认识上,根据大家的指点去做。不然如何?那大家就可能使出各种方法,软硬兼施,直到孩子妥协为止。

想起一个极致典型的情景:朋友的女儿二十二岁、上大三,感冒了,他给女儿张罗了自己平常常见的感冒药,坚持要她服用。女儿一再拒绝,觉得只须多喝水、多睡觉就能了,自己在学校感冒从不吃药——她奉行自然疗法。但爸爸却坚决要她吃西药,他的观念是生病就需要吃药,不然病就不会好。他倒好了开水,把药片一样样备好,放在一个药瓶盖子里,等待并敦促吃药,女儿终究拗不过爸爸,黑着脸、嘟囔着吃了。午饭后女儿要回学校了,爸爸要她带上药,她坚称无需,爸爸却必须要她带上,“这是父亲冒着雨、打着伞专门去药房为你买的”,女儿恼火地说“我又没要你去买”,可是爸爸不愿让步,几番争执后,无奈的女儿只好地把药装进了包里,朋友又交代几种药的服用办法,女儿表示“药盒上有说明,我看得懂!”,朋友仍是自顾自地一一交代,女儿已经走到门口了,朋友又担忧她回学校后没他的监督就不会吃药,甚至会把药扔了,于是又追到门口嘱咐“ 你绝对不能丢、必须要按时按量吃啊!我天天都要打电话来检查的……你不好美味,如何对得起你爸!”

生活琐事大家要插手,考学校、就业、婚恋这类生活大事更不会置身事外。有对朋友夫妻几乎是每天询问、催促他们的儿子快点谈恋爱、结婚, 夫妻二人甚至亲自为儿子物色一个个的对象,当儿子无动于衷的时候,也就是家庭硝烟弥漫之时。朋友夫妻多次委托我跟青年谈谈这个“问题”,我说我理解对于当今的青年,恋爱、结婚只不过获得幸福的渠道之一,是备选项而不是必选项,你们的儿子同我关系确实好,但那打造在我对他的尊重基础上,假如我去跟他谈这个话题,他肯定觉得我越界了,他不只不会听我的,而且,我也会失去他的尊重。我感觉你们的儿子对什么是幸福生活有我们的理解,头脑比你们都清醒,真不需要为他操心,再说他都不急,你们急什么呀?朋友的回答掷地有声:“他当不当父亲无所谓,我和他妈还想当爷爷奶奶呢!”

有急切盼望子女恋爱、成家的爸爸妈妈,也有为不认可孩子交往的对象而与孩子大动干戈的爸爸妈妈,有些不只直接阻止孩子同心仪的男女朋友交往,或者在孩子男女朋友面前破坏孩子形象、以父母的身份表示对孩子男女朋友的不接纳,极端地甚至要孩子在男女朋友和爸爸妈妈之间二选一。

大家有时不自觉地以孩子恩主的姿态出现,既然我生了你、养了你,那样,在节日或者我需要的时候,你当然应该陪在身边,如何可能想着和朋友外出旅游什么的, 这背后的逻辑当然是孝道——其实就是投资回报; 大家也常常以师者自居,或微言大义,或拐弯抹角,明示或暗示孩子,你不懂,你这么想是错误的,应该那样做才是正确的,有位朋友的儿子直接告诉爸爸:“你别把我当成你的学生、粉! 我对你说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其实事情已经处置好了,对你说只不过想叫你了解我身上发生过啥事,叫你了解我的状况,并非在请求你的评论或者请你出主意。每次给你说点儿什么,你就劈头盖脑对我发表一通演讲。可是你都不了解我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我愈加懒得对你说什么事情了!”

大家以自以为爱的名义,堂而皇之地广泛而深入地侵入孩子的生命空间。 在大家是用爱的阳光照耀他们,防止他们犯了错误误走弯路,在他们却可能是乌云压顶,是行剥夺生命自我探索和成长体验之实。生命需要自由成长的本能促进他们反抗。爸爸妈妈越想照耀越想控制,遭遇的反抗总是越强烈,冲突越激烈,矛盾越激化,关系越疏远。有位朋友的孩子质问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间给过我自由、民主!

我理解,他说的既有行动的自由,更有思想、认识和表达的自由。

且不说大家主观以为的对孩子的爱未必被孩子理解为爱、视为爱同意下来,其实,大家自己也大可以认真追问一番,什么是爱? 爱、关心和为孩子着想需不需要考虑孩子的感受、理解、同意,又有没、需不需要考虑边界?大家为何、凭什么单方面强行施予,大家这么做到底想达到什么目的,又是不是在乎引发孩子的痛苦、怨恨、反抗? 大家也可以认真考虑一下,孩子和自己关系的实质是什么?是我们的下属、学生、附庸、私产、工具,还是有独立思想、自由意志,有自己生活理想和目的的另一个生命体?

设身处地、换位考虑有益于认识的真诚:假如大家是孩子,大家会从大家对待孩子的方法中感到爱吗?会甘之如饴地同意吗?

有时,我会感觉,其实大家自己不久以前还是自己爸爸妈妈的孩子,大家目前对孩子做的好多事情爸爸妈妈多少也过去对大家做过,可是,大家好像已经忘了被爸爸妈妈否定、强加、控制时的痛苦和怨恨了,而无声无息在和孩子的关系中克隆了爸爸妈妈对待大家的观念和逻辑,沿袭了大家身为孩子时很愤怒的爸爸妈妈对待大家的方法。

不经过理性地考虑和辨析,真地非常难超越从爸爸妈妈那里潜移默化习得的亲子关系观念和亲子互动方法。

何况,爱并不止是态度和意愿的问题,而且也是,甚至更是表达方法、表达能力的问题。

假如大家想要改变和孩子的关系,大家就需要改变大家同子女的对话模式。为此,第一需要厘清、重塑大家的亲子关系观,主动从尊长的地方上降下来,从比孩子常识多、经验足、认识高的虚妄幻觉中超拔出来,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方,平视孩子。

“养儿防老, 积谷防饥”在大家的爸爸妈妈一代几乎是天经地义,但,年代已经变了,根据现代社会的理念,孩子是爸爸妈妈单方面选择和决定带到这个世界的,大家有养育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但成年未来的子女则是另一个和大家平等的个体。

只有平等,才有对话、才能交流,好的关系才大概。

由于是平等的,由于孩子是另一个个体,大家就不应该、也没权利根据我们的想法去规范和模塑孩子,而最好让孩子的生命根据自己选择的方法、方向、步伐展开,让他/她自由地成长为自己选择成为的那种人,而不是爸爸妈妈想要她/他成为的那种人。

由于孩子是另一个平等个体,未经邀请,大家不适合过多过深地介入孩子的生活; 假如孩子有不想告诉大家的事情、有无需大家参与的活动,大家应该理解和同意。

大家会尊重孩子的思想、认识、选择,就算不理解、不同意,也不适合贬低孩子的怎么看,或者以各种方法强行让孩子同意大家的看法,根据大家的意思行事——且不说如此孩子就沦为了大家的附庸和意旨的工具,而且大家也应该有如此的自觉和谦卑:大家自己是常识、认识、经验意义上极其有限的存在,在世界运行方法迅速变化、常识迅猛更新的当代,非常可能孩子对新生事物的理解学会和在常识、视线、认识上超越了大家,而大家觉得错的可能只不过大家不理解。

即使有时感觉孩子会走弯路、失败,何妨在旁边耐心等待,让孩子自己去实践去体验,自己去获得生活的经验、教训——这类真的构成生命的厚重,是真的是他们财富。

说到底,孩子自己才是其成败得失的第一责任人和承担者,爸爸妈妈的感同身受无论怎么样也不可以代替孩子品味成功的喜悦、体验失败的痛苦,因此,由他们自己做选择做决定才符合权责对等的原则。

别说大家其实并不了解怎么样以最快捷的方法获得成功,就是大家和孩子对于成功的理解,也非常难说一致,对吗?你感觉要功成名就成为人中龙凤, 他/她就想闲散逍遥舒服就好,你感觉他懒散没进取心他/她可能还感觉你不真实幼稚呢。我感觉大部分爸爸妈妈可能没想过这个问题:大家以为的那些成功经验,在孩子看来可能是王婆卖瓜。大家在孩子眼中的形象可能没大家自己感觉的那样好。大家的道德水准、判断能力、处事水平、生活方法孩子未必高度评价,事实上,孩子非常可能不觉得大家堪为楷模,或者有教会他们的资格。

我想,在关涉孩子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到生活、事业的各种选择问题上, 大家需要更多的认识上的谦卑和开放,给孩子更多感受上的理解和尊重。绝对化我们的思想理念,以之为关照和评判孩子的规范,结果总是就是家庭的暴政。

真地爱孩子,就是完全地接纳那个真实的、大家可能感觉不完美、有如此那样缺点的孩子,而不是把他跟大家心目中理想化的孩子相比较做挑剔。这对孩子并不公平。

我发现很多爸爸妈妈与孩子的交流问题虽然是孩子成年将来爆发或者变得激烈,其实问题的根源早在孩子成年之前就埋下了。在漫长的抚养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大家可能无意中做过孩子感觉伤了他/她情感、自尊的事情, 有些甚至留下了紧急的后遗症和阴影。

一年前的一次交谈中,我女儿指出我在她小时候不只一次用威胁的语气说假如她不乖就不喜欢她了。我早忘了我说过如此的话,更想不到这句话对她能形成紧张:难道她不了解我多爱她吗、我不是无数次地说过爱她、永远爱她、无论她如何我都是最爱她的人吗?我假如说那样的话,也是开玩笑的吧? 但,我没试图去不承认、辩白、开脱。她的主观记忆和感受比具体情景怎么样、我感觉如何要紧得多。她可以在成年后说出我的话对她的伤害,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无条件认错、道歉,请求她原谅我的幼稚和愚蠢,询问她可以做什么样的弥补。

我也认识一些爸爸妈妈在孩子幼小、需要自己伴随的时候总是缺席, 现在想要拉近同孩子的距离,却发现孩子爱答不理。我想还是别给自己找那些忙事业忙养家之类的说辞,大大方方地反省、道歉,求得谅解,善加弥补,重新开始吧。

大家本来就是有缺点的存在,是婴幼儿教育常识筹备不够、没为人爸爸妈妈经验的人,不是也不必自以为是伟光正,犯了错误误非常正常,不可耻,可以承认、可以道歉、设法弥补,就是有爱、有雅量的表现,也有机会得到孩子的原谅和尊重。

大家还需要认识到,担忧孩子、关心孩子、强行介入孩子的生活,追着给孩子做着做那,上赶着对孩子的事情出主意指手画脚,大家以为都是出于爱孩子、是为了孩子,事实上更大的可能是大家我们的心理需要,是大家把我们的不安全感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是大家没从孩子那里独立出来,只是“假装”孩子需要大家。我有位朋友事业有成、能力超群,还擅长考虑、总结和表达,但他的儿子坚决拒绝他们夫妻对别人生的“设计——无关好坏对错,我就是想要做我一个人!他明确告诉爸爸妈妈:“我已经对你们断奶了,你们也要掌握对我断奶”。

所以,停止这种孩子不能离开大家、离开大家就不可以的虚妄吧,对孩子“断奶”,去过好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精神、情感独立的人吧。

当然,大家可能不满足于和孩子只不过免于冲突和平相处,大家对亲子关系有更高的期许,期望和孩子打造更亲密的关系和达成更深入、全方位的交流,乃至成为同孩子无话不谈的密友。

那样,大家需要同情地倾听和理解孩子,让孩子感觉同大家的交谈有情绪营养,是精神享受,谈得舒畅,聊得高兴。

大家也都了解好的交谈和关系打造在“一同语言”的基础上,那样,去知道孩子的爱好,知道孩子的学习、工作、事业吧——不然就算孩子想对你说,假如你既听不懂、不可以共鸣,更没能力参与讨论、提供有价值的认识和剖析,那样,深入的交谈必不可能。

假如大家想了解孩子的困惑、失意,期望有机会提供安慰和伴随,那样,除去不论断、不嘲笑、不批评、不骄矜,可能还需要让孩子感觉做爸爸妈妈的足够坚强、沉稳、豁达,不然,孩子完全可能害怕我们的失败、痛苦伤害到你、带给你重压而选择隐瞒甚至谎报实情。

假如大家真地期望可以参与孩子的决策,提供思路、方案上的帮忙,那就需要大家有足够宽广的视线和丰富的常识。

假如大家期望孩子尊重、信赖大家的判断,那样,大家可能需要在知人论世时不是那样武断、偏执、狭隘、绝对。

诚实善良、言行一致、信守承诺、正直公允、尽职尽责这类美好品质永远会得到孩子的赏析和尊重。

假如还能和孩子一块运动、游戏、嗨皮,那彼此的关系会有更多趣味……

在这个年代,亲子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理所当然的,孩子的喜欢、赏析、认可、尊重、亲近……都需要爸爸妈妈去取得。

亲子交流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爸爸妈妈自己。

关系一直有可以不断推进的高度,交流一直有可以不断发展的面向和深度,正如自我的丰富和成长一样,永无止境。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